鄭柵潔:要正視困難挑戰,更要堅定必勝信心
- 编辑:黜衣縮食網 - 67鄭柵潔:要正視困難挑戰,更要堅定必勝信心
蛇年節後開工的第一天,華為也向外界交出了 2024 年的成績單。
據華為董事長梁華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期間透露,2024 年華為全年銷售收入超過 8600 億元人民幣,標誌著該公司已重回美國製裁前的收入水平。
此前,華為經曆了因製裁加劇和榮耀出售導致的營收下滑。
過去兩年,華為的銷售收入增速分別為 0.9%、9.6%。2023 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 7042 億元,同比增長 9.6%,增速較 2022 年增加了 8.7 個百分點;淨利潤 870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144.6%,雖然尚未恢複到 2021 年破千億的水平,但已是近 6 年第二高的成績。

1 月 13 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向華為終端全體員工發表了新年信。
信中餘承東提到,在經曆連續五年的製裁後,2024 年華為終端業務重回增長快車道,開啟大發展的新十年。

2020 年,華為全年處於美國實體清單下的第一年,同時業內不少供應鏈人士預計華為的儲備零部件即將用完的情況下,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公開表示,希望「2020 年華為力爭活下來,爭取明年還能發年報」。
從爭取活下來,到重返曆史第二高收入,華為的過去五年,有哪些改變?華為真的「輕舟已過萬重山」了嗎?
01智能手機與鴻蒙生態
華為在 2024 年銷售收入超過 8600 億元,這不僅意味著華為創下了曆史第二高收入,還意味著:華為手機、車 BU、基礎設施三條最重要的業務線,在 2024 年都取得了明顯的突破。
具體到實際業績上,華為的增長主要由消費者業務複蘇(手機出貨量增速中國第一)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快速發展驅動。
1 月 21 日,根據 Counterpoint 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在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 3.2% 的情況下,華為時隔多年,以 18.1% 的成績位居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市場份額榜首,緊隨其後的是小米(17.2%)、蘋果(17.1%)、vivo(16.3%)、榮耀(13.6%)、OPPO(12.5%)。
此時距華為上一次登頂已過去 5 年。
華為的高端手機業務正式吹響反擊的號角,源於華為 Mate60 係列首次在封鎖之下恢複產量,同時在關鍵自研芯片領域取得突破之後,麒麟芯片的逐漸成熟,逐步解決了生產供應問題。
到了 2024 年,隨著供應能力的明顯提升帶動銷量上漲,華為 Mate 60 成為 2024 年中國手機品牌高端旗艦的「代表作」之後,華為還在 2024 年密集發布 Pura 70 係列、Mate 70 係列、Mate XT 三折疊屏等多款機型,覆蓋 4000-20000 元全價位段。
其中承載著華為折疊屏技術突破的全球首款三折疊手機 Mate XT「非凡大師」,更是成為了華為在高端折疊屏領域的全新旗艦,在線下渠道承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一位線下渠道商對極客公園表示:比起在市場中要承接激烈競爭的華為 Mate 70,定價遠高於旗艦手機的 Mate XT 反而更受關注,進一步帶動了華為折疊屏手機全球市場份額首次超過三星後,進一步在折疊屏技術領域與其他廠商拉開距離。
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數據,截止到 2024 年第一季度,華為以全球出貨量 35% 的份額,登頂全球折疊屏市場出貨量第一。而三星的全球出貨量下降到 23%。
除了硬件銷量,鴻蒙生態壁壘的逐漸成型,也是華為消費者業務在 2024 年的標誌性事件:鴻蒙係統裝機量在 2024 年首次突破 8 億台,同比增長 40%。
如今從手機應用生態上來看,鴻蒙係統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應用生態。隨著後續鴻蒙應用生態的逐漸成熟,憑借 HarmonyOS 龐大的終端數量,代表設備互聯互通的鴻蒙生態有望成為華為新的收入引擎。
02智選車業務業績初成
手機回春之外,華為的車端業務也開始獲得實質性的成功。
華為做車同樣能追溯到 2019 年——當時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即車 BU,定位做中國的「博世」,既出售零部件,還為車企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對應為標準化零部件供應模式和 HI(Huawei Inside)模式。
2021 年 5 月,華為常務董事餘承東接管車 BU,在「不造整車」的前提下,又提出第三種商業模式——智選車模式: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和整車設計,產品進入華為渠道銷售。
這種模式下最終誕生了現在的「四界」(含問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個品牌),並在 2024 年憑借著華為智能化體係的崛起,真正打破了傳統豪華汽車品牌的護城河。
根據華為官宣 2024 年的新車銷量數據,鴻蒙智行累計交付 444956 輛。過去十二個月鴻蒙智行全係交付新車 49474 輛,連續 8 個月蟬聯中國汽車品牌成交均價 TOP1。
在 2024 年 9 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公開表示華為車 BU 首次實現盈利。
徐直軍表示:「無論是車 BU,還是引望,都已度過最艱難的時期,今年上半年已實現盈利,且有望實現全年盈利。」
根據華為公開披露的信息,車 BU 在淨利潤方麵,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引望分別虧損了 75.87 億元和 55.97 億元,2024 年 1~6 月則實現了扭虧為盈,淨利潤為 22.31 億元。
能在 2024 年扭虧為盈的關鍵,是鴻蒙智行在 2024 年實現了 四界 產品線全麵發力的關鍵突破,全年交付量突破 43 萬輛,提前完成從戰略虧損到盈利的轉折。

智行這一成績背後,是華為在研發端,華為通過數字平台技術大幅縮短了車型開發周期。
基於雲原生的協同設計係統,將傳統需要 36 個月的開發流程壓縮至 18 個月,同時降低 30% 的試製成本。這種效率優勢使得鴻蒙智行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僅 2024 年就推出了三款全新智能車型。
據接近華為車 BU 的知情人士消息:2024 年華為車 BU 的全年營收增長了約 4 倍,並且出貨量也實現了約 7 倍的增長。
03低調的海外市場
除了國內存量市場之外,海外市場的發展一直是過去幾年華為業績板塊中不被人關注的「暗線」。
即使在 2019 年之後,包括北美、歐洲在內的華為的主要海外銷售市場都遭遇了每年兩位數的營收下跌,但華為始終堅持在這些市場保持存在感。正是這份堅持,讓華為的海外市場複蘇。
這種複蘇率先體現在對生態依賴較少的智能穿戴業務上。2024 年華為穿戴設備在歐亞多國市場份額登頂,並在 2024 年智能手表全球出貨量首超蘋果。
如今,華為仍然著手重返全球各大城市。去年已在包括新加坡、米蘭、巴黎等多個國際大型城市開啟品牌宣傳,重啟對於全球市場的拓展。
梁華也提到,外部不確定性依然很大,但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發展趨勢是確定的,「華為將持續加大戰略縱深投入,把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帶給全球客戶」。
隨著 AI 時代的全麵到來,各家智能手機品牌的 AI 戰略也成為角力的關鍵。
2 月 5 日,華為宣布基於原生鴻蒙操作係統的小藝助手 App 已經接入 DeepSeek,目前已經支持直接調用 DeepSeek R1,成為全球首個在智能手機操作係統中整合 DeepSeek R1 的手機廠商。

除了直接在手機生態中推進,華為雲也在早前宣布了雙方聯合首發並上線基於華為雲昇騰雲服務的 DeepSeekR1/V3 推理服務雖然華為的業績已經回到製裁之前,但外部的客觀壓力仍然沒有改變,製裁甚至有進一步加碼的可能性,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其未來仍然麵臨諸多挑戰。
海外市場的恢複仍然困難重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中華為也並未取得絕對優勢,蘋果、小米等競爭對手一直緊跟其後。
但其中伴隨著供應鏈的進一步成熟,以及 AI 能力的加入,競爭也更加深入。至少對於華為而言,當下公司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恢複期」。
全力衝刺的華為,無論是作為基本盤的手機業務還是車端業務,都有了全新的目標以及戰略。
雖然競爭依然激烈,但那已經是華為熟悉的賽道和烈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