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京東白條死活激活不了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京東白條死活激活不了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特寫杯”非虛構寫作大賽文字組三等獎作品
不當甩手官
——一位鎮黨委的扶貧故事
作者:胡德桂 熊芳
引子
906戶貧困戶、3000多貧困人口要如期脫貧,對於地處丘陵、經濟條件滯後,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先天不足的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黃土店鎮來說,不是一件輕鬆事。貧困的症結在哪裏,用什麽方法讓貧困戶脫貧?幹了10年鄉鎮黨委、始終抱著“給百姓多幹實事”的該鎮黨委徐傑,滿腦子裏裝著脫貧攻堅的事。5年來,他走遍了村村組組、山旮旯兒,遍訪了906戶貧困戶,貧困戶的情況,他記在本子上,也記在了心頭上。
對於脫貧攻堅,徐傑的邏輯是,貧困戶脫貧了,鎮裏的經濟就發展起來了,鎮裏經濟發展起來了,貧困戶就脫貧了。有了這樣的邏輯,徐傑錨定脫貧攻堅的根本——發展產業。如何把鎮裏先天不足的產業發展起來?望著雲霧繚繞的連綿山脈,徐傑覺得這猶如神仙居住的地方,發展生態產業再合適不過了。於是,一萬畝鼎城油茶,一萬畝林下經濟,一萬畝果蔬,“三個一萬畝”的產業扶貧思路在黃土店家喻戶曉。
雖說思路決定出路,但隻有讓思路變成現實才有出路啊。如何讓思路變為現實?徐傑覺得要在“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理念統領下,建立“三帶一幫”的扶貧機製,即,“黨支部帶領、黨員帶頭、合作社帶動,結對 幫扶”。
“不能思路一出,方法一定,就萬事大吉了,就當甩手官了。扶貧,黨員要帶頭,更何況我是黨委,更要帶頭。”
於是,有了徐傑帶頭扶貧的感人故事。
培育“脫貧種子”
黃土店鎮竹清潭村的村民楊小平,今年57歲,一次車禍導致三級肢殘,在2016年之前,無職無業,上有老母親,下有兩個待成家的兒子,一家五口,擠在一個不足百平方米的低矮破舊的房子裏。當時,他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戶。
對於這個貧困戶,徐傑心裏自然有數。但徐傑覺得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貧困戶。別的貧困戶遇到後要麽哭窮,要麽找要錢要物,而這個貧困戶沒來這一套,而是問有沒有適合他做的好項目。徐傑覺得楊小平是個有誌向的貧困戶,決心把他引上路,然後發揮他的作用帶動其他的貧困戶脫貧。在徐傑看來,這就叫著培養“脫貧種子”。
“有一個好項目適合你做。”具體是什麽項目,徐傑故意他的胃口,“你跟我走一趟就知道了。”徐傑就把楊小平帶到了鼎城區第二家有機品牌生產基地——黃土店鎮砂田溪村榮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旮旯裏悠然自得的成群土雞,讓楊小平明白了要他做的項目原來就是林下養土雞。
是啊,自己承包的10畝竹林不剛好也有一個山溝嗎?是林下養土雞的好地方啊!見楊小平蠻有興趣與信心,徐傑就囑咐這家公司給楊小平提供雞苗與技術指導,又出麵幫助楊小平申請到10萬元的惠農貸款。巧得很,全省有個帶頭致富培訓班,主要培訓林下養土雞,徐傑就派他參加了這個培訓班。養雞理論武裝頭腦後,楊小平更是信心百倍,2016年,楊小平就在自己承包的竹林裏養起了500隻土雞。
畢竟是新手,500隻土雞了快一半。就在楊小平自我懷疑的時候,徐傑帶領鎮畜牧水產站的工作人員上門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畜牧水產站的同誌上門服務來了”。這使得楊小平很受鼓舞,不但沒有泄氣,而且在第二年擴大了養雞規模。2017年,他流轉了其他村民的竹林,總麵積達到了 200畝林地,養起了6000隻林下土雞,當起了名副其實的“雞司令”。
規模擴大了,土雞銷售小打小鬧光送附近的農家樂不行了。於是,徐傑就幫他聯係桂花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這個平台,楊小平養的林下土雞大多“飛”上了北京的餐桌。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以來,楊小平每年養林下土雞的純收入就有18萬元左右。“真沒想到,林下土雞一下子就讓我脫貧致富了,打心底裏感謝徐,我是他一手牽起走過來的。”徐傑聽了這話就鼓動他說:“如果你真要感謝我的話,就幫助一下其他貧困戶吧。”其實,這也是徐傑的初衷。當年下半年,楊小平就聯係了本村及黃土坡村、新橋村的72個貧困戶,幫助他們養林下土雞4000多隻。其中養得最多的一戶是陳代兵,他一家一年就養了500多隻,最少的一戶也有30隻。這些貧困戶的雞苗都由楊小平免費提供。當然,也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當群眾誇獎他時,他說:“我是扶貧攻堅的一個受益者, 我發達了就應該幫助別的貧困戶。”如今,這72個貧困戶都已脫貧。徐傑的這一“脫貧種子”開花結果了。
為了讓這個“脫貧種子”的花更豔、果更甜,徐傑動員楊小平把竹清潭村的一口20畝閑著的堰塘承包下來搞鴨、魚立體養殖。“聽徐的不會錯”,2018 年,楊小平就毫不猶豫地把堰塘承包下來了。7000隻鴨、1000尾魚,眼看就要當上“鴨司令”“魚老板”了,沒想到,堰塘關不住水, 鴨、魚立體養殖中途泡了湯。
就在楊小平痛心的時候,徐傑上門了。徐傑與扶貧工作隊一商量,給他申請了一個水利改造項目,把堰塘加固,漏水的問題徹底解決了。如今,楊小平一年從這個堰塘裏要撈9萬元純收入:一年一萬隻土鴨純收入5萬元,一年一千尾魚純收入4萬元。了不得了,楊小平一年的養雞、養鴨、養魚的純收入達到了27萬元。
為了讓楊小平這個“脫貧種子”的根紮得更牢,徐傑動員他成立起了雲達生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員已達87戶。合作社成立了,沒有一個辦公場所就像差點什麽味道似的,於是,徐傑就跟村裏商量,把因合村後閑置的老村部給楊小平的專業合作社作辦公場所,成為群眾感到很驕傲的“社員之家”。
搭建“扶貧車間”
徐傑走到哪裏隻要發現其中有一丁點希望,都要提起引進產業龍頭的事。是啊,“三個一萬畝”不會平白無故從山溝裏長出來,要引導要扶持要培植。
一次徐傑去北京,遇到了從黃土店鎮紅岩嘴村走出去的在京工作的一位同誌。徐傑就和這位同誌講起了鎮裏正在發展生態產業的事,希望這位同誌能引薦老板去黃土店發展生態產業。這位同誌被徐傑為鎮裏著想的精神所感動,思索片刻後說:“我動員我的老弟回去。”
這位同誌的老弟叫段敬星,在北京開湘菜館多年。急子的徐傑就在北京與段敬星見了麵。徐傑自然是向段敬星介紹了鎮裏脫貧攻堅發展生態產業的事。一個在外謀生的遊子,能得到家鄉鎮黨委的尊重,心裏頭就像打開了蜜罐子。兩人越談越投機,特別是在發展生態產業上有不謀而合的感覺。回去發展生態產業,段敬星有點動心了。
段敬星心裏很清楚,家鄉的確是一塊發展生態產業的風水寶地,最適合種有機蔬菜。在開湘菜館時,他發現白菜薹、紅菜薹經常進不到貨,他想,如果回家發展有機蔬菜, 比如白菜薹、紅菜薹等,這些隻有湖南等少數地方才種得出來的蔬菜想必一定有廣闊的市場。經常光顧他湘菜館的幾個老板級的常客,也多次動員段敬星回家種有機蔬菜,並承諾願意參股投資包銷有機蔬菜。
回去發展肯定有“錢途”,不回去,在京發展的日子也過得不錯。回去,不回去?段敬星心裏激烈鬥爭著:
“我段敬星還欠村裏百姓一個天大的人情呐——那年父親過世,兄弟倆都不在家,是村裏百姓把父親送上山的。這個人情怎麽還?回去發展生態產業,帶領百姓致富。對,就用這種方式還百姓的人情吧。回去吧,段敬星。再說了,母親還健在,他老人家又不願離開村子,回去也正好多陪陪母親,絕不能讓父親的悲愴事在母親身上重演。回去吧,段敬星。”
想到這裏,段敬星一把握住徐傑的手說:“徐, 我回去,回去發展生態產業,回去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你發財,村民脫貧。”徐傑激動地說。兩雙有力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沒想到,這一握,握出了一個大產業、一個大平台、一個扶貧車間。
黃土店鎮紅岩嘴村又名桂花灣。2017 年春暖花開的日子,以段敬星為法人代表的桂花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幾個老板級的常客兌現了承諾,入股投資幾百萬元。段敬星計劃發展有機蔬菜、林下土雞、山塘有機魚等三大產業。
“桂花灣要發展產業了,公司都成立了。”村裏百姓奔走相告。徐傑趁熱打鐵,參加村民的屋場會,第一件事就是做百姓的工作,把沒有多少收入的田地、林地流轉給桂花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徐傑出麵了,盡管涉及30多家農戶,但流轉順暢,一下就流轉了300畝田地。段敬星心中的三大產業有了發展的基礎。
然而困難卻接踵而來,路的問題、田間道的問題、溝渠的問題、變壓器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時讓徐傑忙得焦頭爛額。他馬不停蹄跑部門匯報。最終,桂花灣產業納入100萬畝田間農業水利建設項目的籠子,得到了大棚建設補貼,等等應得該得的政策都得到了,問題也相繼迎刃而解。
桂花灣的三大產業發展起來了,桂花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不僅有自己的產業,而且還是黃土店鎮一個有機蔬菜與林下土雞的銷售平台。
黃土店鎮一萬畝果蔬的目標已遠遠“超標”,僅有機蔬菜就達到了一萬畝。
林下成規模放養土雞在黃土店悄然形成氣候。目前,該鎮林下放養土雞100隻以上的有260多戶,其中,5000隻以上規模的有7戶。全鎮全年出籠林下土雞8萬多隻。有機蔬菜,有機山塘魚、林下土雞,桂花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高出市場價收購之後,再空運到北京定點銷售。僅銷北京,一年就有8萬隻林下土雞、4萬斤有機山塘魚、90噸有機蔬菜。為了確保空運到北京的有機蔬菜和林下土雞的質量,徐傑要鎮裏的相關站所在桂花灣這個銷售平台設立了檢測、檢驗檢疫站,公司則把白條土雞抽成真空包裝來保鮮。
“你發財,村民脫貧。”段敬星沒有忘記徐傑說的這句話。他把被流轉了土地的村民全部招到自己的公司上班,村民家門口務工的收入一年人均不下2萬元。再者,他的銷售平台帶動全鎮109個貧困戶靠種有機蔬菜和養林下土雞脫貧致富。桂花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當之無愧被鼎城區扶貧辦授予“扶貧車間”稱號。
“逼”熊大哥建房
黃土店鎮雲峰山村小朋友奧奧的爸爸2013年外出打工,至今未歸,下落不明,已失聯多年。奧奧的媽媽也離開了家,改嫁他人,也不知改嫁到了哪裏。奧奧隻得和爺爺相依為命。2017年的時候,報紙上刊登了奧奧找爸爸媽媽的報道。
徐傑看到這則報道後,就特地來到奧奧家裏。
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家啊。
兩間木房加個偏屋,破破爛爛,歪歪斜斜,四處漏風,搖搖欲墜。沒有一張像樣的床,沒有一把能坐得下去的椅子,更沒有一張可以用來搞學習的桌子。奧奧的個子比同齡小孩的明顯要小得多,奧奧和他的爺爺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也不愛說話。
奧奧的爺爺叫熊巨生,今年60多歲。熊巨生的老伴已過世,多年來一直獨自帶著孫子,是最貧困的戶之一。隔壁鄰居說,以前的熊巨生很活躍,自從家裏接二連三出事後,家裏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他也就變得沉默寡言了。鄰居還說,他這房子經常是外麵下大雨,屋裏就下小雨,外麵刮大風,屋裏就吹小風,“他爺孫倆怪可憐的”。
耳聞目睹此情此景,讓徐傑的眼眶都濕潤了。他拉著熊巨生的手說:“對不起,熊大哥,我是鎮裏的黨委,到現在都還沒有讓你脫貧。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幫扶對象。”熊巨生一臉麻木、兩眼呆滯,也沒說話,奧奧躲在角落裏用疑惑的眼光看著徐傑。
對於如何扶持熊巨生脫貧,徐傑心裏已有盤算:第一,把他家的房子重新修了;第二,給熊巨生找一個謀生的事做;第三,要讓他的孫子讀得了書。
至於如何籌建房款,徐傑也想出了辦法:一是申請危房改造補貼;二是找自己的朋友籌點善款;三是動員村民獻點愛心;四是建房的事交給熊巨生的一個當包工頭的侄女婿,可以減少工錢的開支。建房款籌齊了,建房的事一切安排停當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出現了,熊巨生活不願建新房。他說:“我這房子還能住,不會倒的,我都住了快六十年了。就是會倒,砍一根杉樹撐起,就要得了。我連吃飽飯都不容易,哪還有錢修房子,你們硬要逼我,我就買瓶老鼠藥吃了一了百了。”
原來,熊巨生誤以為要他自己掏錢建房,或者說建房的錢今後要他來還。如果果真如此的話,那他是不敢建房的。他說:“我不想‘百年’後留個欠賬鬼的罵名。”熊巨生貧窮,但也窮得有誌氣。
一棟三間的磚瓦房建起來了,還了頂。這是熊巨生的新家。徐傑又張羅著給他家添置了新床、新桌、新椅,這才算一個家了。
住進新家,熊巨生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愛說話了,變得愛與人交談了。奧奧也不再躲著徐傑了,而是親切地叫徐傑“幺爺爺”。在奧奧心裏頭,徐傑與他的爺爺在同一個位置上。這讓徐傑感慨不已:“隻要實實在在為百姓辦事了,百姓心裏有一本賬啊。”
看到他們爺孫倆的精神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徐傑感到很欣慰。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時,徐傑就鼓勵熊巨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徐傑這是在做“扶誌”的事。人都是有誌氣的,徐傑相信熊巨生也不例外。徐傑“扶誌”這一招也真靈。如今,熊巨生真的變了,不僅變得愛說話了, 而且還變得勤快了——在徐傑的引薦下,接下了辦酒席時煮飯的活;得閑的時候,就打理打理自家的竹山。這兩項加起來,熊巨生一年下來也有萬餘元的純收入,再加上低保的錢,爺孫生活有了保障。
自從奧奧有了徐傑這個“幺爺爺”後,恢複了小孩天真活潑的格,自卑感也幾乎消失了。是的,小朋友都需要父母的關愛,奧奧雖說沒有受到父母的關愛,但有徐傑這個“幺爺爺”的關愛,自卑感自然少了許多。每期開學的時候,徐傑都會資助奧奧500元錢,或是直接購買學習用品送給奧奧。更重要的是,徐傑經常鼓勵奧奧好好學習。從來沒有享受過如此厚愛的奧奧,真是受到了莫大鼓舞,學習起來比原來要刻苦多了,成績也不斷提升。
尾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徐傑帶頭扶貧,在某種意義上說來,整體推動了黃土店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三個一萬畝”成為現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清零,906戶貧困戶如期脫貧。
906戶貧困戶脫貧了。徐傑腦子裏依然裝著脫貧攻堅的事。他想:“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如何確保真脫貧? 徐傑認為咬定產業是根本。他的思路是,要努力讓黃土店鎮的“三個一萬畝”裏,長出特色、長出品牌、長出商標、長出財富,同時挖掘黃土店鎮“滄山”“雲峰竹海”兩個“三A”級景區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業。徐傑覺得,脫貧不返貧,黃土店鎮是有底氣的。
來源: 光明網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